【防治】元宝枫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


元宝枫白粉病是元宝枫常见病害之一 , 除危害元宝枫之外 , 还危害榛、桑、杨、臭椿、栎类、核桃、化香树、冬青、板栗等林木 。 感病叶片硬化 , 引起提早落叶 , 影响树木生长 。
症状
元宝枫白粉病多发生于叶背 , 发生初期 , 叶上表现为退绿斑 , 严重时白色粉霉布满叶片 , 后期病叶上出现黑色小点 , 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
病原
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球针壳属(Phyllactinia)的榛球针壳菌[P. corylea (Pers.) Karst.] 。 菌丝体内生 ,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 棍棒形、串生 , 顶端具1乳状突起 , 大小为48.80~383.4μm×20.74~24.40μm;闭囊壳直径为170.4~241.4μm;附属丝长度为255.6~383.3μm , 其长度一般为闭囊壳长度的1.6倍 。 子囊为长圆形 , 有柄 , 大小范围为71.0~78.1μm×28.4~31.2μm , 束状排列于闭囊壳底部 , 子囊最多可达15个 , 一般为7~11个 。 子囊中一般含有2个子囊孢子 , 但也有1个子囊孢子的 , 凡含2个孢子的则柄较短 , 只含有1个孢子的则柄较长;子囊孢子椭圆形 , 呈黄色 , 顶生 , 大小范围为29.18~41.48μm×14.04~18.80μm 。 闭囊壳的附属丝球针状 。
发病规律
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 , 一般在秋季生长后期形成 , 以度过冬季严寒 。 白粉霉层后期易消失 。 翌年4~5月间释放子囊孢子 , 侵染嫩叶及新梢 , 在病部产生白粉状的分生孢子 , 生长季节里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和雨水溅散 , 进行多次侵染危害 , 9~l0月形成闭囊壳 。
防治方法
(1)生物防治:发病期用20%抗霉素100~200倍液喷雾防治;用菌妥防治元宝枫白粉病 , 可达80%的效果;张月季等调查发现芽枝孢菌(Cladosporium sp.)的寄生率达21.1% 。
(2)冬季清除病落叶 , 剪去病梢 , 集中烧毁 。 低洼潮湿回地及早清沟排水 。 合理施肥 , 防止苗木徒长 。
(3)发病期间 , 喷撒硫磺粉或波美0.2°Bé石硫合剂 , 每月2次 , 效果很好;或喷50%托布津800~1000倍液 , 20%粉锈宁4000倍液 , 喷斑锈清800~1000倍液等 。

【【防治】元宝枫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