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玉兰斑点病的防治技术


一、症状:又称褐斑病、叶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 。 初生黄色至浅褐色小圆点, 后扩展为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 边缘具红褐色线纹, 中间灰白色, 后期病部散生黑色小粒点,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 属半知菌类真菌, 发病严重的造成早期落叶 。 8-9月发生 。 .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分生孢子器褐色至黑褐色, 初埋生在玉兰表皮下, 后外露, 球形至烧瓶状, 大小85-112微米 。 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 单胞五色, 大小5-7×4-5(微米) 。 .
三、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或病落叶上越冬, 翌年温湿度适宜时, 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 土壤瘠薄、连阴雨发病重 。
四、防治方法:
1、减少菌源:及时清除病落叶, 集中烧毁或深埋 。
2、发病初期喷洒必菌鲨1000-1500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隔10-15天1次, 防治2-3次 。
3、发病后喷洒喷克菌、醚菌酯、阿米西达等, 可有效控制病害 。

【【防治】玉兰斑点病的防治技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