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拉超深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人类似乎对更遥远的事物有着更浓厚的兴趣,出于“山就在那”的探索精神,人类的脚步登上了月亮,发射的造物飞到了太阳系的外缘,窥视的目光穿越了百亿光年,但对于脚下土地的挖掘,却只有浅浅的12公里 。
科拉超深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人类对地下世界的探索还很浅薄,这当然不是因为科研工作者们的疏忽,只是因为,“在地上打洞”这件小事,可一点都不比发射卫星简单 。
早在17世纪,欧洲学者阿塔纳修斯就通过观测维苏威火山口,将地下世界描述为了充满孔洞与通道的结构,然后把充满烈火的地心定义为了自己心中的地狱 。 这个朴素且充满臆想的荒诞地球结构模型,显然无法说服所有人,对矿山和水井的日常作业也证明了先哲理论的错误 。 只是超深钻探方面的技术缺失,让人类长久以来对地球结构的认知,只能靠着地震时的短暂回波来“隔靴搔痒” 。
科拉超深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20世纪,石油的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让钻井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二战后北华两大意识形态集团的科技较量,也让超深钻探像“星球大战”一样有了政治宣传上的重要意义 。 于是,众多由美苏两超级大国牵头,不计工本的“地心探索项目”,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深孔”,和衍射着特殊年代光辉的工业奇迹 。
在高中地理课上没溜号的同学应该还记得,目前公认的地球结构模型,将脚下的大地分成了地壳、地幔与内外核四个部分,其中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被称为莫霍界面 。 而当时的众多超深钻探计划,就基本以达到莫霍界面为目标,属于是地质领域的“先入咸阳者王”了 。
【科拉超深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科拉超深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率先出手,在水下3300多米的太平洋底开启了“莫霍钻探计划”,意图通过旁门左道来一睹地幔的芳容 。 但是,这种不讲武德的做法并没有收获奇效,到1966年,合众国的钻头只向下掘进了315米,就因为重大技术难题花光了经费,项目只能草草终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