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如何找到人,屋里的蠓虫从哪里来的


蚊子在黑暗中是怎么找到人的 , 说出科学根据哦 蚊子的活动规律正如日常曾体验 , 蚊子在白天也会咬人 。 蚊子有很多种 , 活动规律也不一样 。 有的蚊种喜欢在白天、高温度、低湿度下活动 , 从清晨到下午活动都频繁 , 天黑后停止活动 , 如传播登革热、乙脑等的伊蚊是白天咬人的蚊子 。

有的蚊子专在夜间吸血 , 清晨和深夜活动频繁 , 天亮后不再活动 , 这种是夜间吸血的蚊子 。

还有一种蚊子喜欢在微光中活动 , 黎明和傍晚是活动的高峰 。 如传播乙脑、丝虫并疟疾等的库蚊、按蚊就是晚间或黄昏吸血的 。 实际上 , 从白天到夜晚都有蚊子活动 , 因此 , 要随时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

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 , 有些人特别容易招蚊子 。 “蚊子爱叮什么人?”随便问问身边的人 , 答案真是五花八门 。 例如认为蚊子爱叮女性的“性别说” , 认为爱叮皮肤光滑白嫩的“皮肤好坏说” , 认为爱叮性激素分泌水平高者的“性感说” , 还有认为爱叮血液甜者的“血液甜苦说” 。

其中以“血型说”的流行指数颇高 。 就此问题采访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主任徐汉虹教授时 , A型血的采访人员被研究室饲养的实验用蚊子大肆围攻 , 一个小时内就收获了八九个大“红包” , 而一旁O型血的徐教授却毫发无损 。 这似乎印证了“血型说”“性别说”的结论 。

然而 , 徐教授指出 , 蚊子爱叮什么人与血型、性别、性感并无直接联系 , 而主要看人体向蚊子发“信号”的能力强弱与否 , 强烈的“信号”通过空气传播 , 能够引导它便捷地找到食物 。

深色衣裤更招蚊子

对蚊子来说 , 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汗液都是引导它找到猎物的有效信息 。 它寻找目标主要依靠嗅觉器官 , 也就是头上一对角 , 来感知空气中传来的人体“信息” , 并循迹而去 。 别小看身长不过一厘米的蚊子 , 它的搜索能力很强 , 搜索的最远距离可达60公里 。 在此范围内 , “信号”越强的目标 , 自然也越容易被它们锁定 。

二氧化碳排得多的人 , 由于周围二氧化碳的浓度相对较高 , 在蚊子的视野中所呈现的“图像”比较清晰 , 便于蚊子进行定向追踪 。 因此 , 在一个群体中 , 肺活量大的人、胖人、呼吸沉重的人更容易被蚊子叮咬 , 孕妇因新陈代谢活跃 , 呼出的二氧化碳也较高 。

人体排出的汗液在空气中挥发 , 也能向蚊子发出“信号” 。 通常汗量多、易出汗的人受蚊子攻击的机会更大 , 这足以解释为何我们常在运动后 , 发现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多出了几个大“红包” 。 蚊子爱叮咬皮肤粗糙、毛孔粗大的人 , 通常是因为这类人往往汗腺发达或者排出的汗液等分泌物较多 。 因此 , 有时男人比女人、青年比老人更招蚊子 。

有人发现 , 女性在月经期间或者妊娠期间格外“招”蚊子 , 认为这可能和性激素分泌水平高有关 , 以此得出“蚊子喜欢叮性感的人” 。 徐教授指出 , 这其实是因为上述阶段的女性内分泌发生改变 , 新陈代谢加快 , 排汗量往往更多 , 对蚊子的刺激和引导更强 。 出于同样的道理 , 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也容易“招”蚊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