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沙眼的常识

滤泡性沙眼是由一种叫做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为在人的眼结膜表面会留下高低不平的外观,形状看起来跟沙粒差不多,因此叫做沙眼 。滤泡性沙眼的病变过程是这样的,早期是有结膜浸润,同时也有角膜血管翳出现,下文主要是为大家讲解这个疾病的相关常识,希望大家有所认识 。
病因
【滤泡性沙眼的常识】本病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
临床表现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可有充血及血管模糊、乳头肥大、滤泡增生、角膜血管翳、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 。
(一)我国沙眼的分期
1.Ⅰ期(进行期)
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隆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
2.Ⅱ期(退行期)
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为止 。
3.Ⅲ期(完全结瘢期)
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 , 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其分级的标准:根据活动性病变占上睑结膜总面积的多少,分为轻(+),中(++),重(+++)二级,占1/3面积以下者为(+),占1/3~2/3者为(++) , 占2/3以上者为(+++) 。
(二)国际上较为通用者为MacCallan分期法
1.Ⅰ期(浸润初期)
睑结膜与穹隆结膜充血肥厚,上方尤甚,可有初期滤泡与早期角膜血管翳 。
2.Ⅱ期(活动期)
有明显的活动性病变,即乳头、滤泡与角膜血管翳 。
3.Ⅲ期(瘢痕前期)
同我国第Ⅱ期 。
4.Ⅳ期(完全结瘢期)
同我国第Ⅲ期 。
(三)角膜血管翳的分级法
将角膜分为四等分,血管翳侵入上1/4以内者为(+) , 达到1/4~1/2者为(++),达到1/3~3/4者为(+++) , 超过3/4者为(++++) 。
临床表现多为急性发病 , 病人有异物感,畏光,流泪,较多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 。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 , 可不留瘢痕 。但在慢性病程中 , 于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 。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 , 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 。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
通过专家的介绍后大家应该知道了滤泡性沙眼是分为四个时期的,不同时期使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 不过大家不要害怕,治疗方法选对了还是能好转的 。另外每个人大家平时都要注意用眼卫生 , 不要随意用手去揉眼睛 , 因为手上是有很多细菌的,揉眼睛后细菌就会进入眼睛 。

    推荐阅读